附近300元3小时_微信快约500一次_附近200米约爱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咨询 > 科研成果
合集来了!市委党校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17篇理论阐释文章
作者: 文章来源:科研科 发布时间:2022-12-16 11:40:29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为发挥党校理论建设主阵地、思想引领排头兵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推动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濮阳新征程,近期,市委党校组织教研人员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的基础上,撰写了17篇理论阐释文章,先后在《濮阳日报》理论版、濮阳网“理论·学习”栏目刊发。

现予转发,以飨读者。


聚焦党的中心任务 发扬斗争精神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濮阳力量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教授 范茹平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牢把握这一中心任务的内涵、原则要求,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牢牢把握”指示的应有之义。

一、以党的中心任务引领事业前进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依据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科学确定一定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百年历程中,我们党多次擘画中心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党的事业每前进一步无不由中心任务引领与完成。

二、以党的中心任务引领事业前进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是一个社会中问题最集中的反映和诉求,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体现在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与主要任务的不断完成。科学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我们党解决时代课题一以贯之的方法,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可以说抓住主要矛盾,就找准了中心任务,就牵住了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牛鼻子”。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只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科学判断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时代发展中党要面对的中心任务,就能破解一个个社会难题,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三、聚焦党的中心任务,发扬斗争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濮阳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新时代党的任务使命,既是学习的内容、坚持的方向,更是落实的重点。牢牢把握党的使命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鉴别政治执行力强弱的标志。为此,一要牢牢把握使命任务的内涵原则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集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与自己国情特色于一身。我们党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二要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在实干上动脑筋,落实上想办法。要结合区域实际,把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践行的工作任务。在深入领会的前提下,依据轻重缓急原则,拿出针对性方案,制订时间表、施工图,全面落实。三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敢于藐视一切困难,防风控险,抗压迎战,敢于面对,勇于克服。四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围绕我市“四新、两能”新产业,高质量谋划项目,高水平推进项目,促进高质量发展,做到为一域增光、为全局添彩。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荣光与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三个务必”,发扬斗争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濮阳的光和热!

 

始终保持“三个务必”的清醒和坚定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教授 李瑞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新时代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和政治智慧。同时也是向全党发出的新号召新要求,为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百年党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事业越是伟大、任务越是艰巨,就越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告诫全党要始终保持牢记性质宗旨使命担当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永葆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党本色。全党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以更加坚定、更加自觉的政治主动和历史主动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历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是告诫全党必须保持“骄兵必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始终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姿态定力。全党同志要一以贯之发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一以贯之昂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万众一心、朝气蓬勃、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告诫全党必须保持时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永葆斗争精神,在伟大斗争中赢得历史主动。要坚定斗争意志,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要增强斗争本领,科学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主动顺应历史大势中,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以自我革命促进伟大斗争,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善作善成的斗争本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谱写更加绚丽的时代华章。

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保持“三个务必”的清醒,坚定把“三个务必”注入伟大实践,方能经受住新时代的大考,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教授 魏凤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及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基本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又结合了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了市场在高效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在中国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创新,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完善了包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深化改革激发活力,释放发展新动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守国策毫不动摇,不遗余力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是维系国家民族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是在关键领域居于支配地位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有利于建立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对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意义重大。

2.优化民企发展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非公有制经济身份的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民营企业活力,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

3.做好“放管服”改革。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三、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这三重压力中,供给冲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供给冲击是供求关系不对接、不顺畅形成的,也是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重要表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做到:制订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做到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建立产销对接、城乡贯通、内外联通的高标准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形成全国统一的联通流通体系。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循环的关键堵点,建立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深化要素改革,统一税费标准,建立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市场。营造多层级、全方位的市场监管氛围,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实现以上“五个统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方能水到渠成。建设好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增添力量!

 

植根人民情怀 心系天下大同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张香君

回顾这十年,百年变局一幕幕接连上演,时代课题一道道摆在国际社会的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为什么对于时代之问,中国总是能够给出振聋发聩的时代答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负责任大国,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我们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立己达人;信奉的不是本国优先、唯我独尊,而是和谐共存、合作共赢。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故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意大利进行了国事访问。其间,众议长罗伯托·菲科问总书记,中国这么大,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领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习近平总书记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些话语,特别是那一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立即成了传遍海内外、刷屏互联网的金句,感染和感动了无数人。十年来,我们按这样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努力;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成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坚持胸怀天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也希望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民也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指出,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希望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力所能及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发展经济,过上更好的生活。大家应该对“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有所耳闻,在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当地学生曾经给习近平总书记写过一封信,说“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也是他们的梦想,他们在自己的图画上描绘了“一带一路”给自己的学校、家乡带来的发展变化,其中就有中老铁路列车翻越崇山峻岭的场景。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说,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是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欢迎孩子们早日乘上中老铁路的列车来北京。去年12月,中老铁路全面开通运营的当天,孩子们高兴地坐上了从万象始发的“澜沧号”列车。我们相信,这条中老铁路,一定能够带着这些老挝孩子驶向光明的未来,这样的“一带一路”项目,也一定能够帮助沿线国家的民众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

截至目前,已有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中国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让许多国家获得很好的发展。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帮助马达加斯加人民解决了吃饭问题,这就不足为奇为什么中国的杂交水稻印在了马达加斯加的新版纸币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心系天下大同的胸怀。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真实写照,是中国这一大国外交初心使命的不变底色,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魂所在。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着力推动濮阳高质量发展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讲师 刘芳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市委书记杨青玖强调推动濮阳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和“四新、两能”等新产业,高质量谋划项目,高水平推进项目,全方位服务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动濮阳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的攻坚问题,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理念问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民生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需求、绿色作为永恒理念、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成效如何,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更加有为的姿态奋战四季度、决战全年红。

着力推动濮阳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堪当濮阳高质量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省委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提出的“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殷殷嘱托,是为了锻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队伍,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我市坚持“一个中心、五个坚持”的“一线工作法”,把二线变一线,一线变前线,饭桌变会桌,现场变会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能力在一线锤炼、业绩在一线检验。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第五期“三个一批”项目签约总投资居全省第4位,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这得益于坚持重大项目领导分包推进制度、组织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创新实施问题项目交办会议制度、创新搭建重大项目智慧管理平台、强化项目疫情防控保障和强化重点项目考核等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推动全市上下一心一意抓项目,重点项目建设揭榜挂帅,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为濮阳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加速器”、注入了“新动能”。

着力推动濮阳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弘扬新时代濮阳精神。市委书记杨青玖在市第八次党代会上特别强调,要大力弘扬“守正创新、厚德自强、吃亏奉献、勇毅担当”的新时代濮阳精神,为加快建设“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注入强大正能量。加快建设富强濮阳,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实体经济。坚持产业优先,“项目为王”,实行链长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生态濮阳,积极探索“双碳”的濮阳路径,做好“万人助万企”的纾企解困帮助工作,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建设创新濮阳,充分利用濮阳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力量打造科研航母,为濮阳发展引才引智,形成国家创新高地雏形。加快建设幸福濮阳,弘扬新时代濮阳精神,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吃亏奉献,舍“小我”为“大我”,诠释了新时代濮阳人民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龙都情怀。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濮阳广大干部群众一定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奋力谱写新时代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濮阳华章!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董庆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直以来,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挫折初心不改,直面挑战主动作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第二个百年征程,要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蓝图,更加需要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始终做到“两个结合”。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求索中前进,在挫折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行,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新征程中,我们必须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任务、遇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挑战,既要以中华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又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意涵,实现两者的有效贯通、良性互动,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浓浓的中国味道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及时回答时代课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时代的中国实践,既不能用经验主义的态度复制其原有的做法,也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态度照搬其具体结论,更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背诵其原版的词句,而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创新的思想理念,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挑战,化解工作中遇到的新矛盾。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僵死的思想化石,而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与时俱进。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在回答时代课题中创立了新的理论成果,在回应人民呼声中推动了新的实践探索,在应对新的挑战中实现了与时俱进。在新征程中,面对世纪疫情的深远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动荡变革的世界形势,我们既要坚持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直面当代中国之现实,才能更好地推进民族复兴。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其基本原理,使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历史主动,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论断,跨过了前进道路中的激流险滩,攻克了阻碍改革发展的顽瘴痼疾,抗住了来自外部的压力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新征程中,面临新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更好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思想根基。
 

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讲师 林鹏

走自己的路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路径。我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不仅从实践上有力地否定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的认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积累了经验,也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及“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阐释,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能让十四亿多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服务好人民作为最终目标。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现实足以证明其人民性的价值底色。在新时代,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向前推进,必须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人民群众中的积极因素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能。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业的管理,投身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等,让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

贯彻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创新引导,把创新发展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推进改革,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战略全局高度来谋划未来的发展大局,不仅要保障发展的速度,也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和平衡性。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遏制收入分配两极化发展趋势。

落实协调发展的方法手段。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的积累,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富足。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一要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开发。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从新时代的视角来解读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从产业发展角度来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二要加大文化宣传力度。要通过创新文化交流渠道、方式、载体,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体现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基于我国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也是立足国际、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一要全面贯彻绿色转型发展理念,推动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相融合,加强宣传引导与制度创新,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二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引导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壮大绿色清洁产业,严格落实产业准入门槛,守牢生态保护红线。

践行和平发展的前进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掠夺他国的资源和财富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前进道路,以维护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己任。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正确认识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的辩证关系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讲师 吴利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至此,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条成功秘诀和制胜法宝:一是人民监督,二是自我革命。这是我们党历经沧桑更加充满活力的奥妙所在,我们要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和其他革命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勇于坚持真理、坚持自我革命,善于自我批评,并靠自我批评壮大起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监督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都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人民立场,以党的创新理念为指引,统筹把握、系统推进、指导工作。二者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都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的目标成效是相同的。中国共产党在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中,都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只有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是党之所以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也能进行最坚决、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的根本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其内在价值和保障是人民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人民监督就是看执政党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服务、能不能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的目标成效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为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自我革命是侧重于党内自我剖析,人民监督主要侧重党外施加影响。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是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一体两翼、内外依靠。无论是社会舆论监督、还是人大民主监督,都能促进自我革命,都可以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针对性。自我革命具有主动性、人民性,能承接人民监督的反馈,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虚心接受建议、诚心修正不足,从而能提高人民监督的实效性。虽主体不一样、领域不一致,但二者之间的作用相互促进、逻辑互补。

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是实践同步与时俱进的。二者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但二者的实践并没有完全割裂。人民监督在探索中兴起,在曲折中前行,在实践中深入,其形式内容不断丰富,方法渠道不断增多,从公开完善办事制度到加强权力监督机制,到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都是人民监督的具体呈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更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推向了新高度。与此同时,从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到邓小平同志指出“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再到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再到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推进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二者在伟大实践中是同步发展、与时俱进的。

 

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讲师 卓艳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未来五年及更长时期内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认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对于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把文化建设置于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懈奋斗。

一、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已经彻底摆脱了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需要通过精神力量来“铸魂”,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内生动力。

文化自信正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团结一致向前进的内在精神力量。从本质上讲,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集中表现为独具凝聚力、感召力和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既需要强大且稳定的物质经济基础,更需要共同思想基础将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形成气势磅礴、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让亿万华夏子孙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团结奋斗。

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要讲话,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吹响了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冲锋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其鲜明的中国烙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相同构,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呼应,必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应抓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强大合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显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文化繁荣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不同的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坚持“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集中彰显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指明了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方向和道路。

坚持在行动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切忌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创造;要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要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文艺精品,倾尽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坚定历史自信 增强历史主动 谱写新时代奋斗华章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李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自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便是奋斗的姿态,前进的方向。

坚定历史自信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一次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和时代化是其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本土化才会落地生根,时代化才会充满生机。我们党自成立那天起便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旗帜上,并用这一无产阶级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我们党在实践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般规律,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完成一次次理论飞跃,最终在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指导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坚定历史自信基于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列强横行、军阀混战,苍生有累卵之危,民族有倒悬之急。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苦苦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直至中国共产党胸怀伟大梦想,在上海石库门的旭日里、在嘉兴南湖碧波中扬帆起航,从此马克思主义真理照耀东方,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有了方向。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四十载砥砺前行,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战斗突围时,血战湘江,断肠以明志的陈树湘;借宿农家时,剪下半条棉被留给群众的女红军徐解秀;石油会战时,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自主发展时,在茫茫戈壁滩战天斗地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感天动地,用鲜血和生命铸就惊天动地。一百年沧海桑田,我们党的队伍始终是“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我们党的干部始终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过往一次次证明,光辉灿烂的百年党史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的不竭动力。

坚定历史自信基于中国这十年的沧桑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年来我们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短短的三句话昭示着人民群众十年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凝结着无数共产党人的拼搏与奉献,宣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0万亿元大关;十年来,我们心系人民,改善民生,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再造净土、碧水、蓝天。事实一次次昭示,新时代的沧桑巨变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最大的底气。

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成就伟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以“时时放心不下”的人民情怀把握历史主动;我们要始终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我们要始终牢记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把握历史主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百年大党必将在新的赶考路上赢得无上荣光。

 

以人为核心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畅伟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方向,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根本遵循。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和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对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新时代十年,新型城镇化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归根结底是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两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两次印发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多次出台新型城镇化相关指导意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顶层设计。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都贯穿了党的领导。下一步工作中要继续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纵深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把坚持人民至上落到实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因为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在“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村转移人口“进得来”;要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保障劳动权益,让农村转移人口“站得住”;要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保障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提升社会保险覆盖率,让农村转移人口“留得住”。与此同时,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城市住房体系,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推进智慧化改造,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城市建设,提升转移人口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把坚持系统观念落到实处。新型城镇化工作不是单纯经济方面的工作,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好新型城镇化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部分、当前和长远,要有历史耐心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着力缩小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经济发达城市侧重提升市民化质量,经济欠发达城镇强化产业支撑,提高人口聚集能力,分类推动城市群和大城市城镇化发展机制,协调推进县城等小城镇的发展活力。既要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又要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既能坚持全国一盘棋,又能突出特色实施针对性创新举措。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把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国是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东西南北城镇化发展程度差异大,新型城镇化没有全国统一的模板,要坚持创新精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分类施策。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是协调的战略,做到制定政策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相协调,中央与地方各方面力量相协调,城乡产业布局相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新型城镇化也必须是绿色的城镇化,坚持生态立市,分门别类走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文旅融合绿色发展路子,打造绿色宜居城市。新型城镇化是开放式、共享式并非封闭式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构建开放发展体制机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民造福担使命 共同奋斗谱新篇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朱玲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方法遵循。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论断,是关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最新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属性。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部持续为人民造福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伟大变革,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都让中国人民更加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规划部署,也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处处充满着暖暖的为民情怀。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所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各级党员干部要把为民造福作为行动指南,把人民的事情办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好。

共同奋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并提出“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人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不懈奋斗创造了历史伟业。展望未来,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在新的前进道路上,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强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最坚实依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让亿万人民成为推进事业前行的主人翁、生力军,让每一个追梦人的努力奔跑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党的二十大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新征程上,爬坡过坎、披荆斩棘,要靠奋斗;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伟大梦想,也要靠奋斗。道阻且长,行且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96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牢记并践行为民造福的本质要求,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14亿多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收获新成功。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卢允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这一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双碳”目标是一场深刻变革。过去的两百多年,由于新兴能源开发和利用,推动了世界三次工业革命出现,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世界各国命运沉浮各异。实际上,长时间以来化石能源的使用占整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以上,造成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层出不穷。因此,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必须从能源革命入手,通过绿色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从源头上绿化我们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动力,使之与生命系统相协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坚持先立后破发展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发展风电、水电、绿氢等绿色能源是重要途径。通过这些能源变革,完成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双碳”目标带动经济增长。践行“双碳”目标,必然会促进绿色产业的相继出现,特别是含有高科技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形势,市场势必不断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促使新的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拓展市场的层次和范围,带动产业链和终端消费市场的扩大。就风电、水电和绿氢来说,不仅是我国能源变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先行领域之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通过高科技绿色产业的延链、强链,将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双碳”目标事关民生福祉。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化石能源依然占据着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大部分。而化石能源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破坏的同时,也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但是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比仍然高达85%之多。践行“双碳”目标,通过能源替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们生活品质。

“双碳”目标事关我国能源安全。我国的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用的石油近70%需要进口,天然气40%需要进口,而进口石油、天然气需要大量船只穿梭于公海、马六甲海峡,美国在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等地驻有军队,时刻威胁着我国能源安全。践行“双碳”目标,发展壮大风电、水电和绿氢等绿色能源产业,将大大降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我国绿色能源富集,随着技术成熟,可以大量生产、普及,满足生产生活所需。因此,对于像石油这样需要大量进口的化石能源来说,绿色能源生产、运输不受国外威胁,比较安全。

“双碳”目标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远远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21年我国GDP约为美国的77.1%,并在快速缩小与美国经济规模的差距。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增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实现“双碳”目标这场革命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新的机遇,我国将通过抢占气候变化和能源革命的先机和话语权,在新发展赛道中获得主导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濮阳中坚持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刘秋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濮阳,离不开科学思维的有力支撑。

以战略思维指导濮阳顶层设计。濮阳高质量发展中运用战略思维至关紧要。要从全局角度看问题,不断拓宽视野,广泛了解先进地区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要从长远看问题,确保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濮阳建设,关键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重大要求落实到位,通过实施一大批具有变革性、标志性作用的举措,引领濮阳更好开新局。

以历史思维赓续濮阳红色基因。要注重濮阳历史文化教育,夯实历史知识、增强认知能力,用正确的历史观讲好濮阳历史、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注重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工作,善于用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断增长历史智慧。要注重把握历史规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历史,用历史反映现实,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抓住时机,顺势而上。

以辩证思维指导濮阳克难攻坚。要正确认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内在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非重点与重点、小与大等的关系,这是实践辩证法的运用。要突出重点破瓶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濮战略、人才强濮战略,发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发展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以系统思维推进濮阳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抓住要害、厘清思路,有效开展工作。要有大局意识。胸怀“两个大局”,精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注重改革发展整体效果。要注重分类指导。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任务分解,避免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补。要统筹推进发展。当前要用好能力作风建设这个载体,既要抓好加快项目建设,又要着眼未来,推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濮阳建设蓄力储能。

以创新思维引领濮阳改革创新。今天的濮阳,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渴求创新人才带动。要打破陈旧思维。要想群众之所想、想群众所未想,把敢闯敢试和把握规律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引领濮阳实现创新突破。要善于集中智慧,充分发动群众,为濮阳发展献计献策;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凝聚起创新创造力量,推动濮阳各项事业实现创新发展。

以法治思维推进法治濮阳建设。增强尊法守法意识、提高学法用法能力,用法治方式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濮阳建设。要提升依法办事水平,将法治精神融入内心、转为行动,牢记法律红线,以法治思维谋划工作、处理问题,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濮阳建设。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将科学决策纳入法治轨道,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濮阳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拓宽监督渠道,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果。

以底线思维防范各种未知风险。工作中要讲原则、守边界,考虑问题要周全、准备要充分,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正确看待濮阳与其他地区存在的差距,并迎头赶上。要知微著、谋划长远。着眼未来濮阳,超前筹划布局,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了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教授 范茹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十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他要求,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一、跳出历史周期率两“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自我革命”第二个答案,是相对于194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民主新路”而言。历史周期率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总书记这么重视?

历史周期率是独属中国的政治术语。在严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围绕跳出历史周期率,先后找到了“民主新路”和“自我革命”两个答案。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质是实现长期执政安全,中国共产党对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格外重视。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之问的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

二、黄炎培延安求解

历史周期率是指一个国度内政权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来的周期性现象。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洋溢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它只能出现在具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而且出现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发生在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之间。创建这一术语的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黄炎培。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江苏川沙县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早期国民党同盟会会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总理兼工业部长,后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65年离世。黄炎培先生一生历跨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代,他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来自封建社会的饱学之士。丰厚的文史知识、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山河破碎的旧中国迫使他思考: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才能挽救中华民族出水火且长盛不衰。1945年的7月,他去延安访问,当看到精神风貌迥异于国统区的延安军民时,他和爱国华侨陈嘉庚一样,认为“未来中国希望在延安”,但是他又担心,一旦环境好转,曾经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中国共产党会不会也“惰性发作”,重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原句是“禹、汤罪己,其兴也悖(通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的老路,跳不出“人亡政息”周而复始的历史周期率。

三、毛泽东的历史回声

面对黄炎培的求解,毛泽东同志回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问一答,不仅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也使中国共产党的民主主张和建国方略为天下知,一时延安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圣地。黄炎培因与毛主席对话跳出兴衰历史周期率而载入史册!

今日,毛泽东同志、黄炎培老先生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胸怀天下,关注天下安危、为天下计、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却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牢记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用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把党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做出贡献。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路虽远,行则必至。蓝图已绘,号角吹响,让我们努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讲师 岳嘉琪

党的二十大回顾总结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其中,第八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今后及更长时期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报告明确肯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条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充满生机活力,还要注重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核,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往。我们始终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一系列爱国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宣传教育,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社会,不断提升人民素质,使国民深刻认识到文化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全面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个性化、时代化前沿的精神文化需求越发显著,这就促使了现阶段要加强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位的把控,只有充分了解人民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结合当今时代背景,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优势,也是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屹立在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根基。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及更迭进步,我们要善于将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转化与应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在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守正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源头活水。同时,还要不断积极地保护文物,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在实施重点保护计划时,不但要保护文物本身,还要注重周边环境的变化,有无风险因素等,将一切可能危害文化遗产的因素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通过宣传教育、入户走访的方式,深刻阐释中国道路的深刻文化内涵,不断加强群众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固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要时刻谨记总书记教诲,将时代精神贯穿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始终,为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供坚强支撑。

三、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中国方案,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现如今向着更加深远的方向前进发展。特别是当今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显得更为突出与迫切,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而广泛的认同与推进也迫切地需要激发中华文化活力,要通过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世界多元交流的背景下,深刻理解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郭伟伟

现代化是一个多样化的历史变迁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特定的国情,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化的探索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且与工业革命具有同步性。部分学者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最初表现形式。西方社会首先实现了现代化,且获得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和文化特质。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但萨缪尔·亨廷顿则认为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螺旋前进的历史变迁过程,与之相匹配的是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即文明的出现和发展。现代化是始于18世纪的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惊人扩张的产物,这一扩张使得人类有能力来控制和营造环境。现代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第一阶段,以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为标志的第二阶段和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每个阶段的现代化都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和文化表现形式。具体而言,现代化的主要社会表现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另外,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文化与传统社会有质的差异。

基于文献研究发现,历经“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新时代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巨大的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直接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具有其特殊性,即其发展路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带有典型的中国特点。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鉴于西方现代化一度出现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分化,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制度性安排,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但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给改革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避免急功近利的背后出现更多的社会外溢效应。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主义过度膨胀是以往一些国家现代化的重大弊端,即单一的物质欲望掩盖丰富的人性。为避免出现社会学家描述的“单向度的人”,我们赋予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双重”目标,即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不仅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还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这是由我国制度和中华文明的特质共同决定的。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并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登上了世界舞台,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具有关乎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价值。



责任编辑:党校编辑